首页 > 展览 > 沈忱:近期作品
沈忱 :近期作品
2025.11.08 - 2026.01.31




沈忱——近期作品
德玉堂荣幸呈现《沈忱—近期作品》。当抽象表现主义的震荡早已归于历史,极简主义的语言亦已封顶,沈忱却在纽约与上海之间往返三十余年,于语言力竭之处持续探问。这并非疆域的扩张,而是深度的叩问;非新域的征服,而是同一座标上不同向度的穿透。此次展览呈现的,是这场漫长探索在当下的结晶:作品抵达几近透明的境地,更灰、更静、更暧昧,如黎明前最深沉的一抹暗,逼近“空”的本体。观者在其中行走,仿佛步入一个失去时间痕迹的空间,每一次凝视都是与时间的对话,亦是精神的沉浸。
沈忱的创作历程,实是一场从“可见”走向“可感”的旅程。1980年代早期,他以水墨为语言,成为实验水墨的重要开拓者。那时的作品以气韵为核,笔墨在呼吸与时间的层叠中生成,展现出东方绘画传统中最细微的生命脉动。1988年赴美后,他将目光转向绘画本体。面对西方抽象的历史重量,他并未模仿,而是追问绘画的边界:颜料的厚度、层次的时间、表面之上的呼吸。他逐步舍弃笔法痕迹,使灰色从背景转化为结构,让光以呼吸的节奏渗透画面——那不是模糊的灰,而是一种被炼化的灰,是色彩,也是时间的显影。
《沈忱—近期作品》展现的,是这一脉络的极致提纯。画面几乎被压缩为单一呼吸面,笔触的物质性彻底退场,取而代之的是气的痕迹与光的流动。一种去绘画化的极简,使绘画自身化为时间与存在的感知。颜料被不断稀释、再叠合,如水墨中“留白”的精神在现代材料中的再生。色谱收束至几乎单音,边界如雾,形体与光共振。观者的视线在微知觉的阈限中移动,必须放慢,甚至静止,方能捕捉那几乎不可见的递变。若早期水墨追求气韵的流动,当下的沈忱则追求气的凝结。他的画不再描绘,而是锻炼时间——颜色的呼吸、层次的压缩、物质的去化,最终转化为一种精神的状态。这种极简不是消极的减法,而是炼化后的升华:从厚至薄,从形至空。灰不再是中性色,而是一种存在的形态,是“有”与“无”之间的临界地带。画面的静默与平衡,使观看者的感官逐渐去除杂讯,进入一种内在的宁静。仿佛面对泉痕般流淌的线条,时间凝固,空间失去历史,所有答案皆消隐,只剩沉默中的光与呼吸。
在当代视觉过度、图像泛滥的语境下,沈忱的“灰”是一种抵抗。对速度的拒绝,对喧嚣的静默。他以不可言的方式回应时代:当万物皆求显现,他选择隐匿;当语言膨胀,他让画面化为无声的呼吸。这种静默不是逃避,而是一种极端的意志,一种仍然相信“绘画”仍可通向精神深处的信念。从水墨的气韵,到抽象的层叠,再到如今几近透明的灰,沈忱的创作轨迹是一条不断自我净化的弧线。他始终驻留于同一个本体论坐标,却向着不同的维度深入。每一次的“简化”,都是更深的提问:绘画在失语之后,是否仍能发声?而在那看似静止的灰之中,真正的运动正在发生——观看与被观看之间最细微的震动,是诗意的极限,也是语言尽头的沉默之光。
沈忱作为极简灰调语言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,曾在多地举办个展,包括中国美术馆(北京,1988)、今日美术馆(北京,2008)、三尚当代艺术馆(杭州,2010)、南海艺术中心(旧金山,2019)、白兔美术馆(悉尼,2020)以及春美术馆(上海,2023)。其作品亦被多个重要机构收藏,包括宁波美术馆(宁波)、上海大学(上海)、君卓艺术基金会(香港)、J&J艺术基金会(纽约)、Stibbe收藏(阿姆斯特丹)、Reydan Weiss收藏(埃森)、Axel & May基金会(安特卫普)以及ME收藏(柏林)。